第601章 忠于自己的选择(2/3)

作品:《与君重逢时

倍感孤独,因为在意,失落痛苦。

在意是一个人的软肋。

《牧民忠告》里写:“不可以律己之律,律人。”它告诉我们,不能用衡量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,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。

真正强大的人,从来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喜怒哀乐,都是别人的,它决定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
人总是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会恍然大悟:期待越多失望越多,想得太多只会让自己难过。

无论烦恼有多少,只要看开了看淡了,它自然会烟消云散。

马斯洛说:“心态若改变,态度跟着改变;态度改变,习惯跟着改变;习惯改变,性格跟着改变;性格改变,人生就跟着改变。”

改变是一连串的动作,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由细节牵动的。

人生在世能够做到为自己而活,就是最大的成功。

剪不断,理还乱的是愁情,只要不让它上心头,它就无法上眉头。

生活本就很累,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浪费精力,去同那些令自己感到不开心的人和事较劲。

做人一定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,远离让你不开心的人,放下让你纠结的事。

类最普遍的弱点就是习惯于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消极影响。

情商高的人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和心理,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,从而有效与人沟通、交往。他们善于换位思考,同理心很强,任何时候都能善解人意。但是,习惯进入他人的情绪世界,难免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,无端生出各种烦恼。

同理心是通过感知和想象他人的情绪状态,体验他人的感受或在特定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的心理过程。也就是说,同理心是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移情能力。显然,同理心强的人能充分体会他人的感受,理解他人的情感。

然而,过于在乎他人的感受,而忽视了边界,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,以至失去了自我。对一个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人来说,同理心太强不一定是好事。

研究表明,“同理心”包括认知同理和情感同理。其中,“认知同理”是指准确地感知、理解和预测他人情绪的能力,也就是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。“情感同理”是指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,以及对双方感受进行区分、比较的能力。

同理心强的人情感丰富、观察敏锐,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他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,也会在无形中让自己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。但是,这种情绪体验如果是消极的、不良的,而当事人无法及时从中抽身,那么时间久了就会反受其害。

人这一生真正应该在意的人,是那个能够长久陪伴自己的人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你会慢慢发现,我们永远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。

在不同人的眼里,你应该有不同的模样,但你只有一个自己分身乏术,既然照顾不了所有人的感受,不如干脆做自己。

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它们不该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人和事上。

其实我们这一生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念念不忘。长久地纠结在从前的情绪中,一不小心就没了未来。

人生没有必要追求太多,守好眼下的岁月才是最重要的。

没有什么人是忘不了的,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。有些人见过就好,有些事发生过也就罢了。

有些事物我们无法改变,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。

心理学上有个“不值得定律”,意思是要理性对待心里那把尺子,认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,尽力把值得的事做好;反之,没必要在不值得的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
与其在不值得的事上纠缠,不如立刻前行,在值得的事上认真打磨。

生活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善待自己,取悦自己,找到自己的影子,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
莫言在书中这样写道:“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喜欢你,这是始终无法改变的事情。因为好与不好是一回事,喜不喜欢又是另一回事。”

别在意别人的眼光,做好自己,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。

生活是给自己过的,而不是让他人看的。

与其在意他人的看法,不如专注自己的世界,过好自己的生活。

调整好自己的内心,守住自己的节奏,不用活在别人的眼里。

事事苛求完美,只会劳心费力。坦然接受缺憾,才能轻松惬意。

生活亦如此,倘若事事都陷入完美主义的旋涡,结局就是生活止步不前,依然在原地打转。

《道德经》所说的“大成若缺”,最大的成就,总是显得有缺憾。

牡丹雍容华贵,却有色无味;茉莉香飘四溢,却貌不惊人;诸葛亮不谙刀枪,却能抗衡吴魏;陈景润不善应酬,却登顶数学殿堂。

世界本就不完美,我们又何必处处要求十全十美。.ξgyuxt.e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与君重逢时 最新章节第601章 忠于自己的选择,网址:https://www.xddxs.org/434/434504/605.html